繩子 繩索

在野外生活中為了滿足綑綁、編織需求,就必須用到製繩技巧。

雖然在野地中能直接以藤蔓、樹藤當作繩索使用,

但強度與長度有限,

透過製繩技巧能得到品質與強度較好的繩索材料。

 

 在野外用葛藤當作綑綁的繩索

IMGP0433.JPG

 

學習bushcraft野地生活技藝,我們能從植物取得纖維來製作繩索。

製繩的技術是人類生存既有的智慧與文化,

在歷史上可見

台灣早年農耕時期,農家以收割後的稻草,為家家戶戶在農閒時用來"打草繩"-製作草繩;

原住民文化中,常使用苧麻、黃麻等植物,抽取纖維絲來製作布料織品與繩索;

台灣日治時期引入栽培瓊麻,逐漸發展出台灣的麻繩工業,

例如恆春半島都作為瓊麻栽培區,現今墾丁國家公園中的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便是當時的工業遺址。

 

 

台灣民間能用來製繩的材料非常多,

凡舉苧麻屬、黃麻屬、龍舌蘭科類、構樹、黃藤、棉花、水稻、竹子...等,

取自植物的莖、皮、葉、果,經過加工與繁瑣的程序,

能製作出不同粗細的麻繩、棉繩、草繩,

進而編織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衣服、袋子、草鞋、魚網、...等。

 

 

傳統製繩技術是以植物纖維絲進行絞合,

多重的纖維絞合能增加強度,

會比單純使用樹藤或樹根當繩索來得堅固。

這次以植物纖維製作雙股繩索,為最基礎的製繩技巧。

 

取材

使用虎尾蘭,為龍舌蘭科虎尾蘭屬,其多肉質劍形葉片富含有可以製繩的纖維,

同時適合用來製作狩獵與樂器使用的弓弦材料。

首先摘取新鮮虎尾蘭葉,

先以棍棒均勻敲打葉子,試著搗爛葉肉。

搗爛葉子後可以明顯看到葉肉與纖維分開,

再使用木棍或木片刮除葉肉,這部分要花點技巧小心刮除,力道要控制以免讓纖維絲也剔除掉了。

剩下的纖維絲放入水中沖洗,然後置於樹上風乾備用。

 

 庭園中常見的虎尾蘭是製繩的好材料

 

 取葉後,以木棍搥打葉片,搗爛葉肉能輕易將纖維取出。

 

 麻線纖維與葉肉分離。

 

  刮除葉肉後,稍微泡水沖洗。

 

 將麻線纖維晾在草地上或樹上風乾。

  葉肉刮除前與刮除後的狀況,記得要把葉肉刮乾淨。

 

 

 一片虎尾蘭葉子取得的纖維線。

 

  

製繩

首先取一束麻線纖維

雙手握住整束纖維,但不要從纖維正中間開始

應該錯開讓纖維是一邊較長一邊較短,

有利於讓這束纖維捲到末端時能交錯的放入新的纖維繼續捲,

讓強度平均且避免繩索斷在同一個位置。

我採用製作細繩索方式-手指捲動大腿捲動方式,

一般作釣魚線等細繩多是用此手法。

用兩隻手以相反方式捲動整束纖維絲,

當絞動的張力緊縮後會扭結絞合出一個明顯的繩眼,

這就是製繩的開始。

而後便拿了塊摩擦力好的皮革鋪在大腿上,

以手掌面壓住兩股麻繩纖維持續同方向捲動,

麻繩纖維會逐漸將兩股絞合成一股而製成一條繩索。

當捲到末端時,再放上一束新的纖維繼續捲動,直到完成預定的繩索長度。

結尾部分則打個單節收尾。

 

 搓繩,取數條麻線以手捲的方式將麻線纏繞。

  

 

 以手指單股捲動後再交錯絞合的方式。

 大腿捲動,將繩索放在大腿,用整個手掌來捲動。

   雙股麻繩完成。

  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

arrow
arrow

    磐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