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"方位",主要是能在山野中掌握自己的位置,並且藉由地圖與指北針判讀技術來確定方向,這也是從事野外活動需要特別學習的技能之一。不使用GPS或導航等科技產品,用單純的地圖與指北針技巧,反而對於山野地形會有更高的靈敏度與辨識度。
記得在國中童軍時開始接觸了指北針,第一個指北針是在學校附近的文具行買的,簡易軍用指北針,是個折疊式圓盤狀的指北針,翻開後以拇指扣住環釦,以小透鏡瞄準金屬線及目標,來讀取指針標線上的方位角度。當時雖不大會用,卻也對這工具充滿想像。
簡易軍用指北針
而羅浮童軍時接受團內的拓荒訓練,開始對地圖與指北針的應用有初步的了解,學會地圖指北針之後,陸續參加羅浮探涉活動、登山活動才逐漸累積些山野判位經驗。
透明板地圖指北針
在地圖判讀的學習,也需要長時間的練習,逐漸熟悉地圖上地形等高線與實際山野中地形的"表情",掌握環境資訊來判斷路線位置。
再者地圖所呈現的"尺度scale"與人實際所感受的地貌都會有的落差。
熟悉山野活動的人便會了解,台灣山林地形起伏大,山陵走向錯綜複雜,而地形更常隨著地震、風災而坍塌改變,因此在方位判讀上要時常隨機應變。
不過,地圖卻也有畫錯的時候,不能完全相信。
什麼 !!!! 地圖也會畫錯!! 地圖也會畫錯!! 地圖也會畫錯!!
是的,的確會有可能,高山路徑誤差往往較低,不過中級山的誤差相對較高,主要在山林地形等高線是經過空拍航照圖轉換繪製而成,在植被覆蓋率低的高山地區較容易校對,而中級山則因為植被覆蓋度高而可能遮蔽影響地圖繪製,校對不易。
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第一次前往大鬼湖的經驗,原本預計四天的行程卻在三天內走完,但是五天才回來。
而多出來的這第五天的迷途,其中的因素之一,來自於購買市售登山地圖繪製的路線標示錯誤,誤判叉路點位造成迷途,還好全員平安。
卻也讓我們多探訪了許多地點,包含沙溪林道、大母母山倫原山三叉路口、獵人營地、倫原鬼湖叉路口鞍部...等等,是這幾年大家從沙溪林道進出大鬼湖才會經過的一些據點。我記得迷途中摸黑找路,第四晚在一塊獵人營地緊急紮營,當天水快用光了,只能沿山溝挖水,幸好山神有照顧。
神秘的大鬼湖..
這兩款地圖線路有出入~
有看到兩款地圖差在哪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