繩子 繩索
在野外生活中為了滿足綑綁、編織需求,就必須用到製繩技巧。
雖然在野地中能直接以藤蔓、樹藤當作繩索使用,
但強度與長度有限,
透過製繩技巧能得到品質與強度較好的繩索材料。
▼ 在野外用葛藤當作綑綁的繩索
學習bushcraft野地生活技藝,我們能從植物取得纖維來製作繩索。
製繩的技術是人類生存既有的智慧與文化,
在歷史上可見
台灣早年農耕時期,農家以收割後的稻草,為家家戶戶在農閒時用來"打草繩"-製作草繩;
原住民文化中,常使用苧麻、黃麻等植物,抽取纖維絲來製作布料織品與繩索;
台灣日治時期引入栽培瓊麻,逐漸發展出台灣的麻繩工業,
例如恆春半島都作為瓊麻栽培區,現今墾丁國家公園中的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便是當時的工業遺址。
台灣民間能用來製繩的材料非常多,
凡舉苧麻屬、黃麻屬、龍舌蘭科類、構樹、黃藤、棉花、水稻、竹子...等,
取自植物的莖、皮、葉、果,經過加工與繁瑣的程序,
能製作出不同粗細的麻繩、棉繩、草繩,
進而編織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衣服、袋子、草鞋、魚網、...等。
傳統製繩技術是以植物纖維絲進行絞合,
多重的纖維絞合能增加強度,
會比單純使用樹藤或樹根當繩索來得堅固。
這次以植物纖維製作雙股繩索,為最基礎的製繩技巧。
取材
使用虎尾蘭,為龍舌蘭科虎尾蘭屬,其多肉質劍形葉片富含有可以製繩的纖維,
同時適合用來製作狩獵與樂器使用的弓弦材料。
首先摘取新鮮虎尾蘭葉,
先以棍棒均勻敲打葉子,試著搗爛葉肉。
搗爛葉子後可以明顯看到葉肉與纖維分開,
再使用木棍或木片刮除葉肉,這部分要花點技巧小心刮除,力道要控制以免讓纖維絲也剔除掉了。
剩下的纖維絲放入水中沖洗,然後置於樹上風乾備用。
▼ 庭園中常見的虎尾蘭是製繩的好材料
▼ 取葉後,以木棍搥打葉片,搗爛葉肉能輕易將纖維取出。
▼ 麻線纖維與葉肉分離。
▼ 刮除葉肉後,稍微泡水沖洗。
▼ 將麻線纖維晾在草地上或樹上風乾。
▼ 葉肉刮除前與刮除後的狀況,記得要把葉肉刮乾淨。
▼ 一片虎尾蘭葉子取得的纖維線。
製繩
首先取一束麻線纖維
雙手握住整束纖維,但不要從纖維正中間開始
應該錯開讓纖維是一邊較長一邊較短,
有利於讓這束纖維捲到末端時能交錯的放入新的纖維繼續捲,
讓強度平均且避免繩索斷在同一個位置。
我採用製作細繩索方式-手指捲動與大腿捲動方式,
一般作釣魚線等細繩多是用此手法。
用兩隻手以相反方式捲動整束纖維絲,
當絞動的張力緊縮後會扭結絞合出一個明顯的繩眼,
這就是製繩的開始。
而後便拿了塊摩擦力好的皮革鋪在大腿上,
以手掌面壓住兩股麻繩纖維持續同方向捲動,
麻繩纖維會逐漸將兩股絞合成一股而製成一條繩索。
當捲到末端時,再放上一束新的纖維繼續捲動,直到完成預定的繩索長度。
結尾部分則打個單節收尾。
▼ 搓繩,取數條麻線以手捲的方式將麻線纏繞。
▼ 以手指單股捲動後再交錯絞合的方式。
▼ 大腿捲動,將繩索放在大腿,用整個手掌來捲動。
▼ 雙股麻繩完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