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全國登山研討會於11月,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圓滿落幕

本次會議中,磐子提出"以戶外遊憩管理角度談登山守則 ~重新詮釋 LNT 用火方法" 文章發表

 

資料延伸閱讀: 2017年全國登山研討會 D1-1場次

文章:   以戶外遊憩管理角度談登山守則 ~重新詮釋 LNT 用火方法

 

在著手撰寫文章時,腦袋頓時有幾個主題想要延伸

1. 台灣山林環境的管理者(主管機關)、使用者(遊客/登山客)以及生活者(山林住民)如何看待"生火"?

山林中這些不同角色對此主題-"生火"的作為與態度為何?

基本的土地倫理(外來者觀點) 以及真正產生土地倫理關係的生活者對此主題-"生火"的展現為何?

2. 如何傳達用火的態度與山野教育的重要性?

登山的人真的懂得生火?

用火的精神與教育如何鏈結?

 

會後也和山友有些許的討論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寫在後面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從政府角度來看山野中生火,與會長官大致受到既有法規而多有保留(就是禁止啦)

尤其是林務局與國家公園體制以保護山林及生態環境為主 ( 想生火,門都沒有~)

但民間團體在積極推動山野教育,生火卻是個非常重要的野外技能

你看看有哪一個戶外團隊不講生火....

更別提咱們 bushcraft 的傳統生火技藝是極為重要的學習項目

 

以戶外遊憩管理的角度來看

管制生火確實是一種避免遊憩壓力的作法

例如在台灣露營場域中,雖然政府無法源依據可進行管理

不過各家園主自己會管好自己的露營場並且規範遊客--不能生火 或者 火不落地,

露營業者肯定也怕每周都有露客來放火,自己的營地金雞母也不堪負荷吧。

在山林中的衝擊更是如此,無知以及過度自信的遊客比比皆是,哪有這麼容易管理

所以乾脆,就禁止吧~

不過重點在於

"無知" 以及 "過度自信" 的戶外活動者(遊客) 比比皆是

這也顯露出我們山野戶外教育的普遍不足

而且能適度操作山野戶外教育的場域也確實有限阿~

 

在教育上

台灣從林務局無痕山林 LNT 的推動至今已經有十多年的時間,已普遍廣為戶外教育的典範

然而,我們究竟是用何種態度來看待"生火"

LNT"降低生火對環境的衝擊"是基本觀念

不過我們衍伸出來的作法仍會落實於基礎技術的操作,知識性為主

這種思考大概也類似近年我在看台灣推動的環境教育

我們帶著小朋友認識森林中的植物,努力灌輸植物的名稱、部位、生長史、生態中的角色...

但卻從來不知道這些植物與人的關係在哪

因為摸不到、看不到、用不到

彷彿跟我們的生活沒有關係,僅僅存在於走出人類文明環境的彼端

我們知道生態很重要,需要好好保護

但卻不知道我們有諸多基本的生活需求會來自自然界,如何應用?

我們也看不到人類和自然和平共處的過程,因為都斷掉了

無形中我們將台灣山林凍結起來

山林主管機管有資源保護策略,卻非全面的永續經營

永續林業在台灣的式微與不被重視

我們對山林的熟悉似乎只有森林遊樂、環境教育、生態保育

家裡建個房子或裝修要個木頭可能都還要從國外大量進口

造成龐大的經濟支出與遠程運輸造成的碳排放

可見我們的眼光仍不夠長遠

 

在場域上

合理的資源利用與遊憩空間規劃確實是個解套的策略

在民眾有成熟與負責任的山野態度與觀念技術之下

場地的使用必然會永續

 

-------------  寫在最後   ------------

思維上

我們試圖讓更多山林過客般的登山者(外來者) 如何能夠轉變心態與旅遊(登山)模式

簡單來說,

讓兩天三天攻頂後回家的登頂行為,轉換為兩天三天的山林生活模式

將成為一種漫步山林的概念

由於慢~漫~

才熟悉路徑的表情

才懂得植物的可愛與用處

才懂得謙卑

登山變成不只是登山了

而是與山林共處、共融的浪漫~

正是推動台灣bushcraft的精神之一,正向的土地倫理鏈結。

 

 

資料延伸閱讀: 2017年全國登山研討會 D1-1場次 文章

以戶外遊憩管理角度談登山守則 ~重新詮釋 LNT 用火方法

  

祈禱山神眷顧所有山野活動者,讓我們以謙卑的心來向山林學習~

arrow
arrow

    磐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