樹皮布在原住民的博物館展示上常看到,訪間也不少地方開始推出樹皮布製作的體驗活動。

在考究上,樹皮布文化屬於南島語系族群的特色之一,台灣原住民就是南島語系族群。

過往住民對於織物的需求,往往來自於編織技術,如中國絲綢、棉布等。

而以樹皮為原料經過拍打加工製作成為纖維薄墊,不得讓人欽佩,原民技術與想法真是讓人驚艷阿。

 

樹皮布成為原始民族取用大自然纖維,作為編織品、蔽體衣物。

運用山野中常見的桑科植物,如構樹、麵包樹、桑樹、榕樹、無花果樹等

將植物樹皮剝開,經過浸泡、捶打、晾曬乾燥,最後裁切縫製為成品。

用途廣泛,可製作衣服、頭巾、被子、席墊等生活應用。

樹皮本身具厚的纖維,也可直接製作容器,或抽纖維絲製作繩索使用。

 

構樹具有厚纖維皮層,剝開後可發現其樹皮的堅韌度與厚實度。

 

 

 

以構樹為主要材料,取段後先進行剝皮動作。

 

 

先用刀具割至木質層,可以很容易找到樹皮與木材的交界。

 

 

 

用手指慢慢推開,讓樹皮脫離。

 

 

樹皮分離完成。

 

將樹皮浸泡在水中,浸濕後備用。

 

 

開始使用木棒或槌子敲擊樹皮。

從樹皮邊緣慢慢將纖維敲軟、敲鬆,讓厚實的樹皮慢慢敲薄。

 

 

延展開來,相當壯觀的展延尺寸。

  

 捲起來完成樹皮布備料,之後便可以製作其他物品了。

 

延伸閱讀:  原住民族文獻 樹皮布的歷史脈絡 文/張至善

 

arrow
arrow

    磐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